進行用戶調研以明確不同設備(移動端、平板、桌面端)的用戶場景和需求,需要結合設備特性(如屏幕大小、操作方式)和用戶行為習慣,通過 “場景拆解→多維度數據收集→交叉分析” 的流程,精準定位各設備的核心使用場景、目標及痛點。以下是具體方法:
調研前需定義清晰的問題框架,避免信息雜亂。核心要回答:
- 用戶在什么場景下使用某類設備(時間、地點、環境、狀態)?
- 該場景下用戶的核心目標是什么(如快速查信息、深度工作、碎片化瀏覽)?
- 不同設備在該場景中承擔什么角色(主力工具、輔助工具、應急工具)?
- 用戶在該設備上遇到的痛點是什么(如操作繁瑣、信息不全、體驗割裂)?
例如:針對電商產品,需明確 “用戶在手機上是否更傾向于沖動消費?在桌面端是否更關注參數對比?”—— 帶著具體問題設計調研方案。
不同設備的使用場景可能具有隱蔽性(如用戶自己未必清晰 “為什么在手機上不看長篇評價”),需通過多種方法交叉驗證。
通過數據統計和問卷,快速了解 “大多數用戶” 在不同設備上的行為特征。
-
行為數據埋點分析(直接的客觀數據):
- 在產品中埋點記錄用戶的 “設備類型”“操作路徑”“停留時長”“功能使用頻率” 等。例如:
- 統計 “商品詳情頁→加入購物車” 的轉化路徑在手機 / 桌面端的完成率差異;
- 分析用戶在不同設備上使用 “搜索”“篩選”“評價” 等功能的頻率(如手機端是否更依賴搜索,桌面端是否更常用篩選)。
- 重點關注 “設備切換行為”:用戶是否在手機上瀏覽后,到桌面端完成購買?這種跨設備行為的斷點在哪里(如未登錄導致購物車不同步)?
-
問卷調查(了解用戶主觀認知):
- 設計針對性問題,聚焦場景和需求。例如:
- “你通常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手機訪問我們的產品?(可多選:通勤時、排隊時、睡前、急需查信息時…)”
- “在桌面端使用時,你希望完成的 3 件事是什么?”
- “相比手機,你覺得在平板上使用時,哪些體驗讓你更滿意 / 更困擾?”
- 樣本需覆蓋不同設備的用戶(避免只調研手機用戶),可通過產品內彈窗、郵件或第三方平臺(如問卷星)發放,樣本量建議≥500(保證統計意義)。
通過面對面溝通或觀察,理解 “用戶為什么這么做”,捕捉定量數據無法體現的隱性需求。
-
用戶訪談(針對典型用戶):
- 篩選 “高頻使用多設備” 的用戶(如同時用手機和桌面端的用戶),進行 1 對 1 訪談(30-60 分鐘)。
- 用 “場景回溯法” 提問,讓用戶還原真實行為:
- “上次你用手機買東西時,是在哪里?當時想解決什么問題?為什么沒在電腦上買?”
- “如果在平板上看文章時想記筆記,你希望怎么操作?現在的體驗有什么問題?”
- 重點記錄 “設備選擇的決策因素”(如 “手機方便隨時看,但屏幕小看不清參數→所以后來用電腦對比”)。
-
場景觀察法(貼近真實的方法):
- 邀請用戶在 “自然使用場景” 中操作產品(如讓通勤用戶在地鐵上用手機瀏覽,讓辦公用戶在電腦前處理工作),研究員現場觀察并記錄:
- 環境限制:如手機用戶可能單手操作、網絡不穩定;桌面端用戶可能久坐、需要多窗口切換。
- 無意識行為:如手機用戶習慣 “下拉刷新”,桌面端用戶習慣 “點擊刷新按鈕”;平板用戶可能頻繁旋轉屏幕調整方向。
- 觀察后追問:“剛才你在手機上滑了 3 次就退出了,是沒找到想要的嗎?”
-
用戶日記 / 體驗日志:
- 讓用戶記錄 3-7 天內 “使用各設備的時間、場景、操作內容、遇到的問題”(可用表格或小程序記錄)。
- 例如:用戶日記可能顯示 “每天早上 7 點用手機刷新聞(碎片化),晚上 8 點用電腦寫評論(深度參與)”,揭示設備與時間 / 行為的強關聯。
- 分析同類產品在不同設備上的設計差異(如競品的手機端是否簡化了功能,桌面端是否增加了高級工具),推測其背后的用戶場景假設。
- 參考行業報告(如 CNNIC 的《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》、Nielsen 的設備使用趨勢),了解宏觀規律(如 “移動端用戶日均使用時長是桌面端的 2 倍”“平板用戶更偏愛橫屏閱讀”)。
收集數據后,需交叉分析,將零散信息轉化為可落地的結論。
為每類設備建立 “場景 - 目標 - 痛點” 清單,例如:
分析用戶在不同設備間的行為流轉,例如:
- “手機瀏覽商品→桌面端對比參數→手機下單支付”:說明手機是 “入口和支付終端”,桌面端是 “決策工具”,需確保購物車、瀏覽記錄跨設備同步。
- “平板看視頻→手機查演員信息”:說明平板是 “內容消費主力”,手機是 “輔助信息查詢工具”,需優化內容跳轉體驗。
根據場景重要性和用戶痛點,為每類設備定義功能 / 體驗的優先級:
- 手機端:優先優化 “加載速度、單手操作、核心功能入口(如購買、搜索)”;
- 桌面端:優先優化 “信息密度、多任務支持、快捷操作(如快捷鍵、批量處理)”;
- 平板端:優先優化 “橫屏適配、觸控筆支持、分屏功能”。
調研結論需通過小范圍用戶測試驗證,避免主觀偏差:
- 針對核心場景設計原型(如手機端簡化版下單流程、桌面端詳情頁參數對比模塊);
- 邀請目標用戶在對應場景中使用(如讓通勤用戶測試手機原型),觀察是否符合其預期;
- 根據反饋調整結論(如發現 “平板用戶更在意豎屏體驗”,則修正原假設)。
用戶調研的核心是 “讓設備的設計服務于場景,而非為了統一而統一”。通過定量數據發現行為規律,通過定性方法挖掘深層動機,終建立 “設備特性 - 用戶場景 - 核心需求” 的對應關系,為響應式設計提供精準依據 —— 讓每個設備在其擅長的場景中,給用戶適配的體驗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