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過問卷調研收集不同設備(移動端、平板、桌面端)用戶的場景和需求數據,核心是設計 “精準、分層、場景化” 的問題,同時通過合理的樣本篩選、邏輯跳轉和數據結構,確保收集到的信息可落地、可分析。以下是從 “問卷設計前準備→核心模塊設計→投放與數據處理” 的完整流程說明:
在設計問題前,需明確調研邊界、用戶分層和核心目標,避免問題寬泛或偏離需求。
首先明確需覆蓋的設備類型(通常為手機、平板、電腦(桌面 / 筆記本) ),并確定每個設備需調研的核心維度,避免遺漏關鍵信息:
問卷開頭需先通過 “設備使用篩選題”,將用戶分為 “單設備用戶”(如僅用手機)和 “多設備用戶”(如同時用手機 + 電腦),避免對 “不使用某設備” 的用戶提問(如向 “從不用平板” 的用戶問平板體驗,會導致無效數據)。
示例篩選題(單選 / 多選,后續問題根據答案跳轉):
- Q1:你目前主要通過哪些設備訪問 [產品名稱,如 “XX 電商”“XX 工具”]?(可多選)
□ 手機(如安卓 /iPhone)
□ 平板(如 iPad / 安卓平板)
□ 電腦(如臺式機 / 筆記本)
□ 其他(請說明:______)
- Q2:對于你選中的設備,你使用的頻率是?(針對 Q1 選中的每個設備單獨提問,如 “手機:□ 每天多次 □ 每天 1 次 □ 每周 3-5 次 □ 偶爾”)
通過這兩道題,可快速定位 “高頻使用某設備” 的核心用戶(如 “每天多次用手機 + 電腦” 的用戶),后續重點針對這些用戶設計深度問題。
問卷需遵循 “由淺入深” 的邏輯,避免一上來就問復雜問題,導致用戶流失。建議結構如下:
- 開頭:用戶基本信息(可選,輕量化) → 僅收集與設備相關的基礎信息(如 “你的手機系統是?□ 安卓 □ iOS”),不強制填姓名、手機號(降低填寫門檻);
- 核心模塊 1:各設備的使用場景與行為 → 針對 Q1 選中的設備,分別調研 “何時用、何地用、做什么”;
- 核心模塊 2:各設備的需求優先級 → 讓用戶選擇 “在意的功能 / 體驗”;
- 核心模塊 3:各設備的體驗痛點 → 收集具體問題,可選填補充建議;
- 結尾:開放性建議 → 允許用戶補充未覆蓋的需求,感謝參與。
核心模塊是問卷的關鍵,需為每類設備設計 “場景化、可量化” 的問題,避免 “模糊提問”(如 “你覺得手機體驗怎么樣?”)。以下是針對手機、電腦、平板的典型問題設計示例:
手機的核心場景是 “碎片化、單手操作、即時需求”,問題需圍繞這些特性展開:
-
Q3(場景):你通常在什么情況下用手機訪問 [產品名稱]?(可多選,選項需覆蓋典型場景)
□ 通勤 / 出行途中(如地鐵、公交上)
□ 排隊 / 等待時(如等餐、等車)
□ 居家休閑時(如沙發上、睡前)
□ 工作間隙(如午休、會議間隙)
□ 緊急需求時(如急需查信息、臨時下單)
□ 其他(請說明:______)
-
Q4(核心行為):用手機訪問時,你常做的 3 件事是?(可多選,按產品功能列舉,允許排序)
□ 瀏覽 / 刷內容(如看新聞、看商品)
□ 快速搜索(如查價格、查教程)
□ 完成簡單操作(如下單、付款、點贊)
□ 互動溝通(如評論、咨詢客服)
□ 查看通知 / 消息(如訂單提醒、回復)
□ 其他(請說明: )
*(若選 3 項以上,可追加:“請將你常做的 3 件事按優先級排序:1. 2.______ 3.______”)*
-
Q5(操作習慣):用手機操作時,你更習慣?(單選,關聯交互設計)
□ 單手操作(如僅用拇指點擊)
□ 雙手操作(如雙手握持,食指點擊)
□ 看內容時單手,輸入時雙手
-
Q6(痛點):用手機訪問時,你遇到的麻煩的問題是?(可多選,選項需具體,避免籠統)
□ 文字太小,看不清(尤其參數、評價)
□ 按鈕太密,容易誤觸(如返回、關閉按鈕)
□ 輸入太麻煩(如填表單、打字評論)
□ 加載太慢(尤其圖片、視頻)
□ 找不到需要的功能(如隱藏太深)
□ 其他(請詳細說明:______)
電腦的核心場景是 “專注、深度操作、多任務”,問題需突出 “信息密度、高效操作”:
-
Q7(場景):你通常在什么情況下用電腦訪問 [產品名稱]?(可多選)
□ 工作 / 學習時(如坐在書桌前處理任務)
□ 居家深度使用(如周末長時間瀏覽、創作)
□ 完成復雜操作(如批量處理、填寫長表單)
□ 對比信息(如對比商品參數、看詳細評價)
□ 其他(請說明:______)
-
Q8(核心行為):用電腦訪問時,你常做的 3 件事是?(可多選,與手機差異化設計)
□ 查看完整信息(如長文章、詳細參數表)
□ 完成復雜操作(如批量下單、編輯內容、設置功能)
□ 多窗口對比(如一邊看教程,一邊操作)
□ 使用快捷鍵(如 Ctrl+F 搜索、Enter 提交)
□ 其他(請說明:______)
-
Q9(體驗需求):用電腦訪問時,你在意哪些體驗?(可多選,按優先級排序)
□ 信息顯示完整(不折疊、不省略)
□ 操作效率高(如支持批量操作、快捷鍵)
□ 界面簡潔(無多余廣告、彈窗)
□ 支持多標簽頁 / 分屏(方便切換)
□ 其他(請說明:______)
-
Q10(痛點):用電腦訪問時,你遇到的麻煩的問題是?(可多選)
□ 界面太松散,浪費屏幕空間
□ 沒有快捷鍵,操作太慢
□ 功能不如手機全(如缺少掃碼支付)
□ 彈窗太多,影響專注
□ 其他(請詳細說明:______)
平板的核心場景是 “半專注、觸控 + 大屏、橫豎屏切換”,問題需突出 “橫豎屏適配、觸控筆 / 手勢”:
-
Q11(場景):你通常在什么情況下用平板訪問 [產品名稱]?(可多選)
□ 居家閱讀 / 觀看(如看電子書、視頻)
□ 輕度辦公(如記筆記、簡單編輯)
□ 外出便攜使用(如帶平板代替電腦)
□ 其他(請說明:______)
-
Q12(橫豎屏習慣):用平板訪問時,你更常用哪種屏幕方向?(單選)
□ 豎屏(如手機一樣)
□ 橫屏(如電腦一樣)
□ 看內容時橫屏,操作時豎屏
(追加:“你是否遇到過‘橫屏時按鈕錯位 / 內容顯示不全’的問題?□ 經常 □ 偶爾 □ 從未”)
-
Q13(核心需求):用平板訪問時,你希望擁有的功能 / 體驗是?(可多選)
□ 橫豎屏自動適配(內容不錯亂)
□ 支持觸控筆操作(如手寫評論、劃重點)
□ 分屏功能(如一邊看內容,一邊記筆記)
□ 界面介于手機和電腦之間(既簡潔又有足夠信息)
□ 其他(請說明:______)
針對 “同時使用多設備” 的用戶,需調研設備間的流轉邏輯,避免體驗割裂:
-
Q14:你是否會在不同設備間切換操作 [產品名稱]?(如手機瀏覽→電腦下單)(單選)
□ 經常 □ 偶爾 □ 從不
(若選 “經常 / 偶爾”,追加以下問題)
-
Q15:你常的跨設備操作流程是?(可多選,按產品場景設計)
□ 手機瀏覽 / 收藏→電腦查看詳情 / 下單
□ 電腦創作 / 編輯→手機查看效果 / 分享
□ 手機接收通知→電腦處理任務
□ 其他(請說明:______)
-
Q16:跨設備操作時,你遇到的大問題是?(可多選)
□ 數據不同步(如手機收藏的內容,電腦上看不到)
□ 操作邏輯不一致(如手機滑動切換,電腦點擊切換)
□ 找不到對應功能(如手機有的功能,電腦上沒有)
□ 其他(請詳細說明:______)
- Q17:對于 [產品名稱] 在手機 / 電腦 / 平板上的體驗,你還有其他建議嗎?(開放填空,按設備分別提問,或讓用戶自行說明設備)
問卷設計完成后,需通過 “精準渠道 + 合理激勵” 確保樣本符合目標用戶特征,避免無效數據。
-
產品內投放(優,用戶匹配度高):
- 在不同設備的產品界面中嵌入問卷入口(如手機端在 “我的” 頁面放 “用戶調研” 按鈕,電腦端在底部放鏈接),且入口位置與設備適配(如手機端按鈕放在拇指可及區域);
- 投放時可加 “設備篩選”:如僅向 “近 7 天用手機訪問≥3 次” 的用戶推送手機調研問卷,避免向電腦用戶推送手機問卷。
-
外部渠道補充(針對小眾設備,如平板):
- 在設備相關社群(如 iPad 用戶群、筆記本辦公群)、論壇(如知乎 “平板使用” 話題)投放問卷,標題需明確設備(如 “【平板用戶調研】關于 XX 產品的體驗,想聽聽你的建議”);
- 第三方問卷平臺(如問卷星、騰訊問卷)的 “樣本服務”:可定向篩選 “使用過某設備” 的用戶(需付費,但樣本精準)。
- 問卷時長:單設備用戶填寫時間控制在 5-8 分鐘,多設備用戶控制在 10-12 分鐘,避免過長導致中途放棄;
- 問題簡化:選項盡量用 “勾選” 代替 “填空”,復雜問題拆分為多個簡單問題(如 “你用手機的場景” 拆分為 “時間 + 地點” 兩個選項,而非讓用戶自由描述);
- 邏輯跳轉:通過問卷工具的 “跳轉功能”,讓 “不使用平板” 的用戶跳過平板相關問題,避免無效作答。
- 輕量化激勵:如 “填寫完成可獲得 10 積分(可兌換優惠券)”“參與抽獎(獎品為產品周邊、話費)”,避免高成本激勵(如現金)導致 “為獎勵而亂填”;
- 情感激勵:開頭說明調研目的(如 “你的建議將幫助我們優化手機 / 電腦端體驗,讓使用更順手”),讓用戶感受到 “自己的意見有價值”。
問卷回收后,需通過 “量化統計 + 定性提煉”,將數據轉化為指導設計的結論,避免只看 “百分比” 而忽略背后的場景邏輯。
- 針對開放性問題(如 “其他痛點”“建議”),進行關鍵詞提。ㄈ缡謾C用戶提到 “‘加入購物車’按鈕太小,經常點錯”),歸類為 “操作類”“視覺類”“功能類” 痛點;
- 結合 “場景 + 行為” 分析數據,避免孤立看結果:
- 示例:“手機用戶 60% 在通勤時使用”+“50% 痛點是‘輸入麻煩’”→ 結論:“通勤場景下用戶單手操作,輸入成本高,需簡化表單(如減少輸入項、增加默認選項)”;
- 跨設備數據:“40% 用戶‘手機瀏覽→電腦下單’”+“35% 痛點是‘數據不同步’”→ 結論:“需確!謾C收藏的商品,電腦端購物車可見’,打通跨設備數據”。
報告需包含 “數據概覽→分設備結論→跨設備結論→設計建議”,讓設計師、產品經理能直接參考:
- 核心結論需 “場景化描述”,而非僅列數據:
- 不好的結論:“手機用戶 50% 覺得輸入麻煩”;
- 好的結論:“手機用戶主要在通勤時單手操作,50% 因‘輸入表單(如地址、備注)’太麻煩而放棄操作,需簡化輸入流程(如保存常用地址、提供快捷備注選項)”。
通過問卷調研收集不同設備用戶的場景和需求,關鍵是 “精準篩選用戶→設計場景化問題→合理投放→深度分析”。終目標不是 “收集數據”,而是通過數據找到 “設備特性、用戶場景與需求” 的關聯,為響應式設計提供 “哪類設備需要優化什么、如何優化” 的明確方向,避免 “憑經驗設計” 導致的體驗偏差。 |